生姜简介
姜一般指的是生姜,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。株高0.5-1米;根茎肥厚,多分枝,有芳香及辛辣味。
生姜根茎供药用,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、糖姜。茎、叶、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,用于食品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。
生姜别名
生姜又名姜皮、姜、姜根、百辣云
生姜品种
(1)嫩姜
首先是嫩姜,这种姜顾名思义,是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姜。通常这个时候的姜水分较多,姜的内部纤维比较少,同时表皮也很薄。它的颜色略微偏淡,顶端位置颜色呈淡紫色。这个时候的姜可以做成姜片,老人比较喜欢吃。
(2)老姜
老姜就是指成熟之后的姜,这个时候姜的表皮比较厚,食用起来的味道更加浓厚。这种姜多用在炖汤、煮菜上面,做出的饭菜味道十分美味。
(3)红爪姜
这种姜长相十分粗糙,形状比较像一个爪子,姜的连接处颜色偏红,所以叫它红爪姜。这种姜的品种较好,生长健壮,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,口感方面也是相当不错,作为辅料效果同样出色。
(4)黄爪姜
黄爪姜在南方沿海省市有种植,它的生长的个头矮小,但是味道比较辛辣,香气更是排名靠前,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品种,深受南方人的喜爱。
(5)竹根姜
竹根姜是一种四川一代的品种,这种姜生长个头很高,姜块的形状不均,个头较大。肉质也是相当的不错,是一种高品质的姜。
(6)红芽姜
红芽姜同样具备汁多、少纤维的特点,它的生长势头强,植株的分枝比较多,这种植株适合药用,根部姜的重量达到半斤之多。可谓是姜中的巨无霸。
生姜属性
温性。中医认为,生姜味辛、性温,具有发汗解表、止呕解毒的功效。
生姜形态特征
多年生宿根草本。根茎肉质、肥厚、扁平,有芳香和辛辣味。叶子列,披钍形至条状披针形,长15-30厘米,宽约2厘米,先端渐尖基部渐狭,平滑无毛,有抱茎的叶鞘;无柄。
花茎直立,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;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,长约5厘米,宽约2.5厘米;苞片卵形,淡绿色;花稠密,长约2.5厘米,先端锐尖;萼短筒状;花冠3裂,裂片披针形,黄色,唇瓣较短,长圆状倒卵形,呈淡紫色,有黄白色斑点,下部两面三刀侧各有小裂片;雄蕊1枚,挺出,子房下位;花柱丝状,淡紫色,柱头放射状。蒴果长圆形胀约2.5厘米,花期6-8月。
生姜分布范围
中国中东部、东南部至西南部,来凤、通山、阳新、鄂城、咸宁、铜陵。
山东省昌邑、安丘等市广为栽培,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。
生姜生长环境
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,喜欢温暖、湿润的气候,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,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,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-28℃,温度低于20℃则发芽缓慢,遇霜植株会凋谢,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。
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-19℃,7月平均气温为25.3℃,极端高温为39℃;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.2℃,极端低温为-4℃;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。年降雨量900-1300毫米,空气相对湿度为80%左右。
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不耐寒,怕潮湿,怕强光直射。忌连作。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。以上层深厚、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。
生姜营养功效
营养价值
(1)姜含有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、胡萝卜素、钙、铁、磷。
(2)姜中含有姜醇、姜烯、水芹烯、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;还有姜辣素、树脂、淀粉和纤维等。
功效与作用
(1)增进食欲、促消化:口嚼生姜,可引起血压升高。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,能促进消化液分泌,增进食欲。可使肠张力、节律和蠕动增加。
(2)镇吐:有末梢性镇吐作用,有效成分为姜酮和姜烯酮的混合物。治疗胃寒呕吐。也可治胃热呕吐。
(3)活血驱寒:用生姜、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,防治感冒,自古就是风寒感冒的食疗良药。
(4)杀菌:体外实验表明,姜对伤寒杆菌、霍乱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。
(5)助阳:按中医理论,生姜是助阳之品。
(6)解毒:生姜又能解生半夏、生南星之毒,煎汤饮服,可用于中半夏、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状。
生姜食用注意
生姜食用方法
(1)姜+茶
姜茶是用茶叶少许,生姜几片去皮水煎,饭后饮服。可发汗解表,温肺止咳,对流感、伤寒、咳嗽等有奇效。
姜茶其实也是外国人非常喜欢的饮料,他们的做法和我们的不太一样,只要泡茶的时候放上一节鲜姜,然后加糖焖上十多分钟,就做好了。
(2)姜+牛油果
姜可以和许多水果蔬菜搭配榨汁。姜和牛油果都是含有抗老成分的食材,依照自己喜欢的口感比例搭配即可。
(3)姜+红糖
姜糖一般是用姜和红糖熬制而成,甜中带辣。有祛湿去寒的功效,非常适合在潮湿的气候食用。
(4)姜汁撞奶
姜撞奶是番禺最负盛名的传统小食,又称“姜汁奶”或“姜埋奶”,有百多年历史,驰名省港澳。
姜撞奶状似豆腐花,也与蒸水蛋有几分相似,但比前两者都要香甜爽滑,其口味甘香微辛,能调胃、驱寒、养颜。
适用人群
姜适宜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、全身酸痛、咳嗽、吐白色黏痰以及胃寒疼痛、寒性呕吐、腹痛吐泻;也适宜误食生半夏、生野芋、魔芋、生南星等发生中毒,口舌发麻之人食用;还适宜妇女产后、女性经期受寒、寒性痛经、晕车、晕船之人食用。注意: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、发热的患者。
禁忌人群
阴虚内热、内火偏盛之人忌食;患有目疾、痈疮、痔疮、肝炎、糖尿病及干燥综合症者不宜食用;孕妇忌食;忌食用过多,否则易生热损阴,可致口干、喉痛、便秘等症。此外,鲜姜汁可治疗因受寒引起的呕吐,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。
同食禁忌
(1)兔肉
兔肉偏寒,但是生姜是偏温热性质的食物,两种东西放在一起吃又寒又温,吃到肚子里会对肠胃有刺激,容易引起腹痛,严重的还会拉肚子。
(2)酒
生姜吃了身体会发热散寒,喝酒同样也能起到暖身子,去除寒气的作用,两种东西放放在一块食用会使人的身体燥热,还会导致上火,上火还可能会使人便秘。
(3)韭菜
韭菜也是温补性的食物,据说还有补阳的效果。同时生姜也有温补的作用,两种食物一起吃容易导致人体内火旺盛,同样易上火,而且生姜跟韭菜一起会发酸,影响味道。
(4)生鱼
在我们平时炖鱼时会在锅里放姜,这样可以去腥,但是不是随便时候放都可以的,是要在鱼炖了一会儿也就是有点儿熟了再放。如果鱼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就放姜的话就达不到去腥的效果,同样影响味道了。
(5)芹菜
芹菜口感清爽干脆,还能降压,平时我们吃饭经常可以吃到。但是如果炒芹菜的时候放入生姜会影响菜的味道,会使炒出来的芹菜味道发苦。
(6)狗肉
虽然一直有爱狗人士的呼吁跟反对,但是吃狗肉还是没有被杜绝。狗肉是不是真的可以补身体这个不确定。但是吃狗肉时最好不要吃生姜,两种食物都是温补吃多了会火气大,还可能会导致腹痛。
食用注意事项
(1)不要去皮。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,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。鲜姜洗净后即可切丝分片。
(2)从治病的角度看,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、发热的患者,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,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。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,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。
(3)不要吃腐烂的生姜。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,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,诱发肝癌、食道癌等。腐烂生姜产生毒素可致癌,有的人认为“烂姜不烂味”,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,也很危险,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素,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。虽然夏吃姜对人体有益,但也应适度,因为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口干、烦渴、咽痛、汗多,而生姜性辛温,属热性食物,根据“热者寒之”的原则,不宜多吃,只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。
(4)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。夏季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口干、烦渴、咽痛、汗多,生姜性辛温,属热性食物,根据“热者寒之”原则,不宜多吃。
(5)肝病患者不能多吃。因为生姜也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姜辣素可以使肝病患者的肝脏细胞变性、坏死及造成肝炎性细胞浸染,肝病患者吃生姜不仅不利于康复,反而有可能会加重病情。
(6)生姜含有黄樟素,大量食用,有致癌(肝癌)的风险。建议只将生姜用作调味料。
生姜选购技巧
识别毒生姜识别方法大体有四步骤:一闻,二尝,三看,四放。
一闻:主要是检查姜的表面有没有异味或硫磺味,“毒生姜”有一股很浓的硫磺味,掰开品尝会发现姜味不浓或味道改变。
二尝:专门的味道,姜味不浓或味道改变的要慎买。
三看:正常生姜外表粗糙,较干,颜色发暗;“毒生姜”外表光滑,像打了蜡一样,非常水嫩,呈浅黄色。“毒生姜”的姜皮相对正常生姜更容易剥落,掰开后,内外颜色差别较大。
四放:一般的生姜保质期比较久,而“毒生姜”暴露在空气中后,过几天就会变质发霉。
生姜储存方法
在储藏前,应将挑选的姜块薄薄地摊开,晾晒1-2天,蒸发掉生姜表面的水分,以利于储藏。
地窖储藏法:选择地下水位低、排水良好、土质结实的地方挖窖。
厢框储藏法:在室内用砖块砌成厢框,高1.5米左右。
一、生姜的功效与作用
1、生姜是传统的治疗恶心、呕吐的中药,有“呕家圣药”之誉。因胃肠不适、口腔异味等引起的恶心,欲呕等不适时,可早晨含1片姜片来解决。民间用吃生姜防晕车、晕船,或贴内关穴,有明显的效果。
2、开胃健脾促进食欲。在炎热的夏天,或者某些疾病的原因,人体唾液、胃液分泌会减少,因而影响食欲,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,可刺激唾液、胃液和消化液分泌,增加胃肠蠕动,增进食欲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冬吃萝卜,夏吃姜”,“饭不香,吃生姜”的道理。
3、降温提神,在炎热的时候有兴奋、排汗降温、提神的作用。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、心悸、胸闷恶心等的病人,适当喝点姜汤大有裨益。中国传统的防暑中成药--人丹就含有生姜成分,其作用就是健胃、提神、醒脑。
4、除了降温提神作用外,生姜还有驱散寒邪的作用,由于着凉、受寒等引起的感冒、头疼、腹痛等,喝些姜汤水,可增加血液循环,使全身发热,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。
5、生姜能起到抗菌的作用。当吃了受了污染的食品,引起急性胃肠炎,而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。生姜提取液具有显着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滴虫的功效,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。另外,可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。
6、脚是我们的第二心脏,身体上的各个脏器都能在脚上找到相应的穴位,适当泡脚不仅能改善末梢循环,如果泡脚水中加入适量的生姜,生姜性热,既可以快速驱寒,又能预防流感。
7、经常吃生姜可以抗衰老。因为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,能产生一种抗氧化酶,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,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。
二、生姜的食用方法
在民间,生姜有很多种食用方法,如在患者着凉、感冒时熬些姜汤给他们喝来缓解病情;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,放上一些姜末、姜汁,既可以杀菌,还能去除腥味。除了这些食用方法外,生姜丝或片煮水加蜂蜜或者盐可去斑;牙痛抚姜片可有效缓解疼痛;生姜汁可治皮肤癣;生姜片放腋下去狐臭;生煎煮水加盐加醋去脚臭;醋泡生姜丝祛斑;姜水漱口治牙周炎,口腔溃疡;此外,在炎热的夏季,适当吃些姜制食品,如酱姜、嫩姜酸、明姜糖等,对身心健康和防暑,大有益处。
三、生姜的食用禁忌
生姜虽然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,可是会刺激肾脏,产生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症状,因此每次次食用以不超过10g为宜。因为生姜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,因此有内热者忌食。另外,烂姜、冻姜不要食用,因为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。
生姜栽培技术
栽培要点
用根茎(种姜)繁殖,穴栽或条栽。秋季采挖生姜时,选择肥厚、色浅黄。有光泽、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,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。南方于1-4月,北方于5月,取出种姜保温催芽,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,每块保留1-2个壮芽。穴栽按行株距40cm×30cm开穴,深13-17cm,先浇粪水于穴中,待渗透土后,每穴平放种姜1块,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。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,施入基肥后,按株距27cm下种,上覆土与地面平。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,播种深(挖穴30cm左右),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,为生姜来源;播种浅(挖穴5-10cm)而成药姜,为干姜来源。
田间管理
出苗后发现缺株,及时补栽。全年中耕除草3-4次,追肥4次,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。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,不能缺水,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,收获前10d停止浇水。
病虫害防治
(1)病害防治
姜瘟病:为细菌性病害,是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。
防治方法:
土壤消毒:按每亩用氯化苦25-35千克熏蒸土壤。具体使用方法为:播种前30天左右,以专用施药器具按30厘米左右的间距,将药液施入整好的地15-25厘米深的土层,每点注入2-3毫升,然后,用塑料薄膜覆盖3-5天,撤除薄膜15-20天后整地备播。氯化苦毒性极高,施药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。此外,还可以使用石灰氮进行土壤处理。
农业防治:严格选用无病姜种,轮作换茬,施净肥,浇净水,结合精细管理,对控制姜瘟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。
发现病株及时铲除:当田间发现病株后,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,还将其周围0.5米以内的健株一并去掉,并挖去带菌土壤,在病穴内撒石灰,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。
根结线虫病:又称癞皮病、疥皮病,该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,是主要病害。
防治方法:生姜根结线虫病病原在土壤中分布范围广,发病周期长,防治较为困难。可用氯化苦熏蒸土壤,也可使用杀线虫异丙醚3千克(可熏蒸土壤)。生长过程中若发现线虫危害,可用1.8%阿维菌素2000倍液灌根,每穴灌药100-150克,灌后可浇一次水。
结群腐霉软腐病:又称根腐病、软腐病。
防治方法:防治策略及措施与姜瘟病相同,都要强调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。抓好选留健种、种姜消毒,实行轮作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环节。由于本病由腐霉属真菌所致,要选用针对性杀菌剂,可用50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-100倍液或64%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72%杜邦可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60%瑞毒铝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。
(二)虫害防治
姜螟:姜螟(又名玉米螟,属鳞翅目、螟蛾科)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虫。它的食性很杂,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,之后钻蛀茎杆(蛀入孔处有蛀屑和虫粪堆积),致使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,使得蛀孔以上的茎叶枯黄、凋萎,有外力作用时极易折断。
防治方法:
清理田园。生姜收获后,将生姜的断株、枯叶及虫害苗、杂草清除干净,集中烧毁。
人工捕捉。发现幼苗被害时,找出虫口,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幼虫。
药剂防治。用50%杀螟松乳油500-800倍液,或80%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,或90%敌百虫800-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,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。
异形眼蕈蚊:是生姜贮藏期间的主要害虫,其幼虫俗称姜蛆,也为害田间种姜。
防治方法:
姜窖内防治。生姜入窖前彻底清扫姜窖,然后用80%敌敌畏1000倍液喷窖,或放姜时,在姜堆内放入盛有敌敌畏原液的开口小瓶数个,或在放姜后点燃部分柴草对敌敌畏原液加热,对姜容积进行熏蒸,均有良好防治效果。亦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防治。
田间防治。精选姜种,发现被害种姜立即淘汰,或用80%敌敌畏1000倍液浸泡种姜5-10分钟,以杜绝害虫从姜窖内传至田间。